在线炒股配资必选
提到尿失禁,很多人会默认这是“老年女性专属问题”,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?结合《2020 EAU指南:成人尿失禁》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(2017)》等权威资料,用数据和医学逻辑带你看清男女尿失禁的差异。
先看核心数据:我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(SUI,腹压增高时漏尿)患病率高达18.9%,其中59岁年龄段更是攀升至28.0%;而男性尿失禁多与前列腺手术相关,比如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,短期失禁率虽有波动,但整体人群患病率远低于女性——EAU指南中提到,普通成年男性尿失禁整体患病率不足10%,且多为继发性(如术后、神经病变相关),原发性尿失禁极为罕见。
为什么女性更容易“中招”?关键在于生理结构和人生经历的差异:从生理基础看,女性尿道短(约3-5厘米,仅为男性的1/3)、尿道括约肌力量较弱,且盆底肌需长期承受子宫、膀胱等脏器的重量,天生控尿“防线”更脆弱;男性尿道长且有前列腺“辅助控尿”,除非前列腺手术损伤括约肌或神经,否则较少出现原发性失禁。
从后天影响看,女性经历怀孕、分娩时,盆底肌会被胎儿挤压拉伸,约30%-50%的产妇会出现产后尿失禁(EAU指南数据),且随着年龄增长,绝经后雌激素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萎缩、盆底肌松弛,进一步增加失禁风险;男性则极少有这类“生理性损伤”,仅在前列腺手术、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特殊情况下,才会出现尿失禁。
不过要注意,男性并非“绝对安全”:EAU指南指出,前列腺切除术后,约10%-20%的男性会出现持续性尿失禁,且老年男性若合并糖尿病、神经系统疾病,也可能出现急迫性尿失禁(突然想尿、无法憋尿)。但从整体人群看,女性尿失禁的“普遍性”和“原发性比例”,仍显著高于男性。
简单来说,数据和生理机制都明确:女性确实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尿失禁,尤其是压力性尿失禁。但无论是男女,尿失禁都不是“正常衰老现象”——女性可通过盆底肌训练(如凯格尔运动)、控制体重预防,男性术后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,多数能通过保守治疗或微创手术缓解。
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↓
别忘了点
哦!
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